从摄影评论到策展 - 释藤分享会实录(13600字)
海报设计:墨小米
各位老师,朋友晚上好,感谢浙江省摄协,也感谢令胡歌老师邀请我,参与蚂蚁群的分享会,令胡歌老师,一直用心搭建这个平台,而且如此无私奉献这么多优质的资源,我到蚂蚁群时间不久,但是一直很关注群的活动,蚂蚁群,已经做了这么多期的分享,很多艺术家、摄影师都是我熟悉的师友,他们很多都是来自专业的院校和平台,同时,也拥有很丰富的创作经验和理论基础,所以,也让我在闲暇之余,让我也学到很多的东西,再次表示感谢。
那在分享会之前,首先允许自我介绍一下,我叫释藤,来自浙江的一个小山区仙居。仙居,是一个特别小的地方,但是如果说到仙居杨梅,估计很多朋友可能听说过,因为今年,我们的仙居杨梅在迪拜,卖到60元一颗,几度冲上热搜,同时,也让很多人记住了仙居这个小城,我从小在大山里长大。小时候老师教学的时候,用的是土话,所以导致我现在的普通话,也带有仙气,俗称仙普,所以今天晚上我的分享可能会让你们听的有点吃力,在这里我先说声抱歉。
大家看到我发的这张图片了吗?我从小就出生于这这一个偏远的小山村,交通比较闭塞,旁边这张是我拍的奶奶的照片,奶奶就是站在这个小路旁边看外面的世界,我为什么把这张照片放在这里?其实就是想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些心路历程,就是我感觉奶奶站在这个路边,就好像我小时候,在这个大山里,很渴望走出去,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样。所以从这一点我就要聊到为什么要从文学再聊到摄影,然后再延伸到后面的摄影评论。我记得令胡歌老师上次跟我说能不能来做一次分享,然后我当时有点犹豫,因为我不知道跟大家聊什么更好。
我跟他说,我虽然接触摄影,也有十几年了,但是我不是专业院校出身的,我的背景,是野路子,所以说摄影的话,如果从专业的理论基础或者其他的方面去聊的话,我可能聊的不够好,我感觉自己对摄影的那种喜爱,更多是从内心出发多一些,但是令胡歌老师跟我开玩笑说,蚂蚁也是野路子出来的没有关系。后来我就给了令胡歌老师两个主题,我说一个是从摄影的评论到策展,还有一个是谈一下当代新风景摄影,结果令胡歌老师,选择今晚这个主题。
晚上,就是用闲聊的方式跟大家聊一聊我的一些经历,从文学怎么走上了摄影评论的这条路,因为我从小,在大山里长大,所以,信息,相对比较闭塞。我父亲,是一个村里的会计,他特别喜欢看报纸,看书,所以从小受他的影响比较多也喜欢文学。
那时候家里废弃的旧报纸,旧书,我都很贪婪的把它看完,后来从山里走出来,去到一个小镇读书,那时候,打开了我的视野,学校有一个非常大的图书室,所以,我就争取去当了一个图书管理员,因为我觉得看书是最幸福的一件事,也就是从小的这份热爱,让我一直坚持下来。
记得高中毕业打工的时候,我还是坚持读书看报,从几百块钱的这个工资里面省下来,去订阅一些杂志,报纸,后来就是女孩子嘛都是要成家立业,结婚生子。以前在学校,也发表一些文章什么的,后来慢慢的就没有写作了。
但是我不想做家庭妇女,所以又拿起了笔,孩子上幼儿园开始,我又开始创作,慢慢的文学又开始重拾起来,结果文学作品,又在各地的报纸,杂志,发表了很多,在文学的这条道路上,获得了很多的养分,让我储备了很多的知识,那怎样从文学到摄影?其实是很自然的一个转变现象。记得2011年,有一天,我看到朋友拍了一组人文的作品,当时不知道为什么,我看了很感动,因为他拍的是一些乡村,身边的一些老人,在比较艰苦的环境里生活的一些场景。几个老人在微弱的灯光下,捡菜,卖菜。冬天天气很冷,其实可能是自己平时身边也有些这样的生活场景,就触动了我,那一瞬间有点流泪。
于是我就提笔写下了一篇两三千字的那个文字。第二天,把文章发给我的朋友看,当时他看了感觉很惊讶,他说这一篇文章是你写的吗?你写过摄影方面的文字吗?我说从来没有,这是第一篇文章,他说,那你怎么把我作品里面没有的情感都写出来,把有的画面都写出来了。
他说读了我的这篇文章感受特别深,他很惊讶我对摄影的感受力,所以从那天开始,我就爱上了摄影。从那一年开始我就不断的去看一些照片,那时候信息流通也不是特别多,都是靠网站,或者QQ。在网站上浏览一些照片,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好的照片,什么是不好的照片。但是我觉得好的照片,至少它是能触动你的内心的,它能够打动你的,这是好照片,如果这个照片跟你没有关系,或者你看了之后,你的内心是没有波动的,那让我感觉这张照片就是比较普通一点,所以我去看照片的时候,照片给我的那种直观感受,我觉得是很重要的。
我很惊讶,照片里有这么多不同的摄影师,通过不同的形式去表达他眼里的世界,生活,工作,周边的人物,包括风景,动物,草木这些普通的场景,在摄影师的镜头里表现的非常的生动有趣,活泼,甚至是让你抵达内心。所以我那时候对摄影的入迷,让身边的朋友都感觉很奇怪,因为我从来没有拿过相机。而且我感觉文学跟摄影它是一个能够结合的很好的一个载体。一张图片,它其实是表达千言万语的,如果通过文字的形式去表达出来,或者能够转化的更好的话,那这样的结合是很有意思的。后来我也去看一些一些业内专家的评论,一些摄影的理论知识,也买了大量的书。
其实那时候专业的平台不多,恰好浙江省协会开始请全国各地的一些专家学者,摄影评论家,还有一些策展人到浙江来给大家讲课。我记得我第一次去参加摄影的那个工作坊,是当时请来鲍昆老师,藏策老师,还有孙京涛、李楠老师等。
我听了一些老师的课之后,也参加了一些专业的工作坊和平台,渐渐的对摄影的一些理论的知识,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,我觉得摄影它不像表面上的一些东西,它应该也有一些更深层次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,去交流。所以那几年,我就开始疯狂的看摄影评论,或者摄影史上的一些书,我的书桌上全部是这些。
记得2011年,我到丽水参加了一次国际摄影节,当时给我的感受特别大,因为很多全国各地的摄影师都在。那一次我也发觉做策展特别有意思,如果从评论介入进去,是不是更有意义呢?因为你从中可以接触到很多很棒的很优秀的摄影师,然后你通过跟他们的交流,能够让自己迅速的成长,所以从那时候开始,我想如果有机会的话,也要去做策展人,不过我身边的朋友就笑我,你现在认认识的摄影师也不多,你去做策展人,有人会相信你吗?有人会把作品交给你吗?当时我想,我对摄影这么喜欢,每一个人都是从这样的时候开始,那就试试看。其实我这个人胆子比较大,可能是从山里出来,有点野孩子的这个性格。
真正意义上的策展,我想是从2013年开始的。也是我谈的第二部分,从摄影评论到策展,我觉得也是一个自然的转折,因为我自己对这个感兴趣,而且每次去看展览的时候,会把一些好的信息,资料,把它摘录下来,自己回去,反复的看,反复的揣摩,也会拍一些好图片下来,所以到2013年丽水摄影节,我就提前策划自己想要的展览了。因为那段时间我认识了不少优秀的摄影师,尤其是浙江省内的,然后那些年轻的艺术家,在他们身上我看到很多的可能,也看到我自己去尝试改变的一些想法,当时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展览,这个展览叫蜕变。
这次展览,我前前后后,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做各种准备,从确定主题开始,到选摄影作品,包括和摄影师一个个的去沟通交流,因为做策展的话,你如果不了解这些东西,你就去做的话,有时候不能够去把握主题,因为我毕竟刚起来,很多东西真的不懂,我首先要用心,我的用心,我希望他们也能感受到。
而且作为策展人,我觉得其实既是一个组织者,也是一个召集人的角色,在展览的前前后后当中,尽心尽力的去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,几个月的忙碌和筹划,其实也是让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,后来这个展览顺利开展,开展之后,我当时,又做了一个比较大胆的决定,在展览的期间,邀请了很多的专家跟策展人还有评论家,来做一个研讨会,现在想想是初生牛犊不怕虎,当时浙江省摄协的毛小芳老师还有其他几个老师都说你胆子挺大的,把国内这一圈名家全部都叫来了,确实是这样。
大家可以看到,我发一两张花絮,当时有毛小芳老师,鲍昆老师,还有前一段时间刚刚讲课的胡武功老师,中国美院的矫健老师,姜维老师,晋永权老师,海杰等人。我跟这些老师有些是听过他们的课,有些是从网络上交流过,有些我是第一次见面,但是那次比较凑巧的是,他们都在丽水,所以我当时大着胆子,把这些老师都请到我的展览现场,召开了一个蜕变的研讨会,而这些老师,也比较照顾我,给我最大的鼓励,当天,都如期的来参加了我们的讨论会,我记得那个展览的现场,现出来了很多人,那个研讨会之后,很多人都对这些摄影师的作品进行讨论,我觉得这个展览给我,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鼓励,也是一个肯定,因为那个摄影节就,当时我们竟然有三个摄影师在这个展览里面获奖。
这个展览的名称叫:就此登台。寓意是欢迎他们来台州,第二个寓意是他们作为优秀的,知名的艺术家,他们的作品值得很多人学习。我很荣幸能够邀请到他们来台州做展览,其实都是缘分,也是他们对我的信任。我记得展览的场地是在一个地下商场,还没有装修,空间很大,条件十分简陋,我们就做了展墙,然后相关的活动也在这里举行。
这些艺术家在很多人眼里当时是比较年轻的,但是他们的作品有更多的可能,当时选艺术家的时候我记得院校的几位老师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,比如天津美院的高岩老师,中国美院的矫健老师等人。
我觉得摄影的话,从更多的层次来说,它是跟年龄,你的心态,或者跟你的经历和人生的价值观,它是有关系的,这些年轻的摄影师,他可能创作的时候胆子会更大一点,他的东西,相对来说他偏个性化,在某些方面或许不太成熟,但在某些方面,他是能够让你有一种惊喜的感觉到。而且在我策展的这些年轻的艺术家里面,有很多到现在已经很牛了,就是比如说张钰、姚瑶,还有王磊,其实现在国内的话,他们也是一线二线的艺术家了。那时我邀请他来拍照的时候,他们都是在读书的,所以后来有朋友跟我说,你选作品选人的这个眼光还挺独到的。我想这个无论是对我是褒义还是贬义,我想可能有还某一方面,也是对我的一种肯定。
谈了前面两部分内容,我想接下聊一下第三部分,聊一聊我的另外一些策展个案,因为刚刚那个令胡歌老师把我的一些策展的经历,跟我获过奖的一些东西在群里发过,那确实我这几年做策展,获过了几个小奖,但是获奖的同时并不是说这个奖有多重要,而是我做的这些展览,我觉得给我本身的那个体会,它可能更深一点,我记得2017年,八月份,大理国际摄影节我做的这个展览,我想跟大家做一个分享。2017年大理摄影节,我做的这个展览,名称叫欲言又止。参展的艺术家,是王淋、杜艳芳,杜宝妮,张开和卢迪,大家看一下这些艺术家的名字,其实也是在国内很优秀很棒的艺术家。
当时我们还把作品,做成了一个小的一些小尺寸的作品,拿到现场去做了售卖,因为大理国际摄影节它主推的是收藏,所以我们去的时候,在那里做了一个展台,上面放了一些作品,你看到了吗?这是靳宏伟老师当时带着那个新加坡的那个国际的那个摄影节主席,来到我们这个展位,和大家早一起交流分享,然后他也对我们的作品很感兴趣。而且当年,这个展览里面两位艺术家都获奖了,而我本人也获得了金翅鸟最佳策展人大奖,我也没有想到组委会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,特别感动,也感谢我的那些艺术家。所以说做展览它不仅仅是一个展览,它其实获得的更多的应该是链接,以及展览以外的东西。
下面我还想讲一下2017年另外的一个展览,同年11月,我又在丽水做了一个展览,展览叫纸上的温度,当时是做了一个手工书的展览,丽水主办方给我的一个场地,其实是比较考验我的,比较考验我的,环境不太适合做展陈所以当时我并不想要这个场地,但是后来我想做一个合格的策展人,他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,比如说你的场地是怎么样的,然后你的空间能不能让你去实现你的理想,或者你想要的东西,它其实不仅仅是一个作品的问题。
其实更考验的是一个策展人,你对现场的一个把控能力,当时这个空间大家通过这个照片,可以看到很空很大,它其实是一个图书馆,然后里面的颜色很奇怪,有很多的格子,小窗,玻璃,地上还堆着,还有一个大圆盘,这个东西他是拿不掉的,当时他组委会给我的时候,我说可能不太好做,你能不能帮我换一个,但是他们说就这个了,没有更好的场地了,我给你这个场地其实是希望你策展人去做的更好,你要通过自己的办法,去做更多的规划,所以当时因为这个场地我跑了丽水四趟,每一次去感觉没办法,我又回来,回来又去,我后来去了四次之后,我在想,我如果再这样的话是不行的,我一定要把这个场地能够利用起来。
所以回来之后,就请朋友一起,我们俩就用手稿画了一个图纸,然后放到这个电脑上,开始就是做规划,如何在这个大圆盘里做出我们想要的一个形式,这个展览大家从这个名单上其实可以看到,我邀请了那个艺术家的话,很多是国内外非常知名的艺术家,,比如西班牙的,日本的,那次展览,孙彦初和石真老师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忙。
因为之前我和孙彦初老师,我们当初也合作一起做了几个手工书的工作坊,在国内也算比较早的,然后才衍生了这个展览,而石真老师,也是做摄影书的,所以我们又通过她链接了一些国外的艺术家,才能把这个展览做起来,当时我们还在展览的现场,做了那个手工书的工作坊。
去做“纸上的温度”,这个主题的时候,当时我是想。摄影书它是一本书,作品或许给别人的啊感觉它是比较冷冰冰的,如果是纸质的那个书的话,放在手上的话,它应该有一种情感和一种温度,以及一种精神的,一种转移跟传递的,其实这种东西是很微妙的,因为我自己喜欢文学,喜欢看书,所以才会更有体会。
这个展览的名字取的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主题,所以那次展览的话,是通过作品跟那个摄影书一起在这个空间呈现的一个方式来做的,因为这是一次不同的摄影语言的交换,也是一次别样的艺术体验,摄影能够让大家看到了更多的可能。就是你就既可以去触摸这些作品,然后你又可以近距离的去观看这些作品,这是很美妙的。我们当时的展览是墙上基本上会贴了艺术家的作品,然后前面是放了那个桌子,把手工书摊开放在那里,当时这个手工书的摄影展在国内算还算比较早,所以我们这个展览当时也获得了不少的关注,很多人来看我们的展览,都说非常喜欢。
所以我觉得做一个摄影师也好,做一个策展人也好,你就是要跟摄影师一起去想办法去更好的呈现他的作品,如果你的条件允许的话,或者某些方面如果能够去做的更用心的话,你的作品呈现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一个效果。你看他的作品就是通过一些灯光,包括一些制作上的这个完善,让作品的呈现在某些方面获得更多的效果,后来通过这个展览他也获得了更多展览以及出版发表的机会,对于摄影师本身来说好的展览就是机会和成长。
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张照片,我刚刚发的这张照片是王翰林的作品,王翰林的作品,当时叫:寻找爱情,这组作品,我们在展墙上做了一个布置的话,下面是加了一个装置的,我给大家再看一张图片,为了这些装置,当时还去很多地方去找的,因为艺术家本人不在,我是策展人也就有责任把这个展览给做好。
所以每一个展览的呈现,它其实都是摄影师跟那个策展人之间共同的一个作品,艺术家把作品拍出来了,策展人又通过艺术家去链接这个作品,然后又通过一些不同的平台去呈现他们的作品,这个感觉是很奇妙的,我很享受这个过程的,感觉每一次的策展,它其实都是一种挑战,你跟艺术家的作品链接的话,它会产生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。
那作为策展人,如果策展的那个展览的这个环境不太好,那你要做好一个引导的作用,比如说在地上贴一些小标签,因为我们这个展览是上了二楼,再要到一楼地下室那个地方去的,所以很多人他是根本找不到那个展览,那怎么办?你就从门口开始,用海报做好引导,然后再贴上一些标签,让客人看到这些东西,就好像一种好奇心被吸引一样,不停的去寻找的那种感觉,最后找到你的展览,这样子才能够把摄影师的一些作品,让更多的人看到,因为做你如果去策划了一个好的展览,结果又没有人看,我觉得是很可惜的。
所以我最后一部分,我想谈一下摄影和当下的关系,为什么要谈这个?因为摄影给我带来的东西,它不仅仅是这个感受,它更应该带给我生活上一些改变,所以就有了我后来的那个一一个艺术家驻地计划,我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,就是叫莫干山艺术家驻地项目,就是从2019年发起到2020年,等于说我们做了三次,其实我们是还要做的,就是因为这几年是疫情的原因太难了,艺术家很难,其实做策展人也很难,本来这个项目早就结束了,但是,一直还在那里,最后那一期都没完成,今天既然叫我分享,我想我也想谈一下这个项目,因为我觉得这个项目对我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,那当时为什么会发起这个活动?因为这三年,当中,我觉得艺术家创作其实也挺难的,我刚刚说到了,做作品挺难的,而且创作的话,它需要更多的信息,其实也需要交流。有一次我去莫干山,我看到当地这些民宿特别漂亮,外部的空间,自然环境跟内部的这些,装修,格调等等。
而艺术家到了民宿之后,我给大家做了一下归类,发觉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特性,比如拍摄风景,人文的,当代的,纪实的,等等,每个人从自身出发,拍自己想要的内容,这才是真正有感而发的创作。所以他们拍摄的时候没有拘束,很愉快。有创作的欲望和激情,这点我感觉尤其重要。创作回来之后,大家就在空间交流,分享,每天都感觉精神饱满,这是驻地创作很独有的一种方式,大家都感觉非常棒。
所以这个驻地创作的话,又跟我的策展是有极大的关系,我如果没有之前的那个策展的经验和案例,认识了这么多的艺术家,我就不会去策划这样一个驻地项目,因为驻地项目的话,它其实考验是一个人的综合水平和能力的,因为你既要把这些艺术家聚在一起,又要如何去把这个活动做好,第三个就是怎么样让他们能够出作品,第四个就是怎么样去呈现或者链接,我也经常会为这些事情头疼或者烦,但是更多的是快乐,因为我在里面每一次都是挑战,挑战过后,又获得不一样的东西,所以我觉得这是很棒的。
摄影对我来说,现在我感觉是跟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的,虽然我现在可能比较忙,写东西也没有这么勤劳了,因为我自己现在带团队,还在做短视频,我从摄影又走到短视频领域来了,我觉就是人的话他要随着时代的变化,你要前进,你要两只脚走路,那现在这个这几年的话,短视频开始慢慢的流行,很多创作我觉得无论从生活到文学到摄影,或者去做策展,还有做这个驻地项目做活动,最后围绕的本身其实就是人本身,就是你的人生经历到哪一个阶段,然后你就会去做哪一件事情,而不是说你一开始做什么,你到最后就是做什么。我觉得你从不同的领域都去尝试,去体验,你的人生会很丰富。
现在做短视频的话,我觉得又看到了一个新的领域,眼下的无限可能就是从静态的到动态,这种画面感,这种语言,把握这视觉的这种关系,你会可能更清楚一些,如果你没有摄影的这些基础,你去做视频的话,很多时候你就把握不了这些东西。所以处理关系的时候,我感觉我是从前面的经验累积下来,所以现在去做的话就能够做的更好。
所以从某一方面,我可能是觉得自己是回归了,脚踏实地的去做一些东西。摄影的话,我现在依然在坚持,我偶尔的写一些文字,写一些专栏,有时候也拿相机拍一拍,但是我拍的不好,我经常说我不是一个摄影师,但是我喜欢摄影,因为我喜欢把身边看到的一些东西拍下来,在我的朋友圈分享,或者我写文章的时候,我希望把自己的一些照片放到文章里面。
我感觉一路走来,我很幸运,通过文学接触到摄影,又从摄影接触到这么多优秀好的朋友和老师,看到这么多艺术家的作品,让我能够获得这么多的养分,走到今天,我觉得很艰辛,也很不容易,但是更多的是快乐,从苦难里面获得快乐,获得养分,获得提升,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。